大腸癌與排便習慣有關!台灣一名40多歲的女子覺得身體非常疲憊,前往醫院求醫被驗出貧血;為找出原因,醫生再進一步替她照腸胃鏡,竟發現直腸及乙狀結腸交界處有腫瘤卡住,最終確診為大腸癌第3期。醫生經了解後,懷疑患癌成因與她所使用的馬桶,以及如廁習慣有關。
台灣肝膽腸胃科醫生葉秉威在健康節目《醫師好辣》中分享案例,指一名40多歲的女子因覺得身體非常疲憊,經常會不知不覺間睡着,懷疑肝臟發炎所致,於是前往醫院求醫。
經過抽血及超聲波檢查,其肝臟並無異常,但醫生察覺到病人面色蒼白、身體虛弱,走路很慢;認為她可能是貧血,遂替她抽血檢驗血紅素,結果數值僅4點多g/dl,而女性正常值應為12g/dl,讓醫生直呼「真的非常低」。
葉秉威醫生表示,女性嚴重貧血的原因通常來自婦科或腸胃道的問題,但女子自述經血量不少,也沒有解黑便、血便的問題。最後醫生決定為她做大腸鏡找出病因,結果大腸鏡一推到直腸和乙狀結腸交界處,就被一個4、5厘米大的腫瘤塞住了。
葉醫生指:「這麼嚴重的大腸癌至少已經1年多以上,應該要有症狀,通常大便帶血或大便變得非常細。」不過,該名女患者並沒有特別提到這些症狀,只是覺得疲憊,而疲憊感是因為貧血所引致。
經醫生追問後,才得知女子家中使用的是智能馬桶,而她從來沒有擦過屁股,也未觀察過自己糞便的狀態,因此忽略了整個疾病一開始的警訊。
由於女子病況嚴重,遂為她進行電腦斷層掃描(CT),最後確診為第3期大腸癌,必須進行手術並搭配化療才能治療。醫生坦言,其大腸癌已進入第3期,因此無法談「治癒」,只能儘量延緩病情繼續惡化。
初期沒明顯病徵 留意大便變化
據本港醫管局癌症統計數字顯示,本港2020年大腸癌新增個案共5,087宗,佔全年新增個案的14.9%,共有2,287宗死亡個案,佔比15.4%,為全港第2位的常見及致命癌症。
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房嘉略接受訪問時指,早期大腸癌算是沒有任何明顯病徵,不過隨著腫瘤開始增長,大腸癌的患者可能會出現不同徵狀,當中最明顯是大便習慣出現改變,他提醒如果情況持續1個月以上,就應盡快求醫檢查︰
大腸癌7大高危因素︰
1. 年過50
2. 男士
3. 家族曾經有人患大腸癌
4. 經常進食醃制、高脂及油膩食物(如紅肉及加工食品)
5. 吸煙或飲酒
6. 缺乏運動
7. 肥胖
房醫生提醒,有家族病史的人比正常人,患上大腸癌的風險高出1.5至2倍幾。因此,高風險人士即使本身沒有任何病徵,他們亦應定期進行大腸癌篩查,避免演變成癌症,
透過大腸癌篩查,可以有效預防大腸癌,因為大多數大腸癌是由大腸瘜肉演變而成,當接受大腸鏡發現大腸瘜肉時,可以同時進行切除,即時解除風險。而大腸鏡亦可以了解患者大腸瘜肉數量及尺寸,了解其大腸癌的風險。一旦未有及時求醫,可能已經錯過黃金治療時間。
無病無痛應主動接受檢查
房醫生指,正正是大腸癌的初期病徵不明顯,即使「無病無痛」亦應該主動接受檢查,
目前香港正推行大腸癌篩查計劃,鼓勵50至75歲及沒有症狀的香港居民,接受大便隱血測試,如發現有任何問題,就會進一步進行大腸鏡檢查;至於外國亦建議45歲以上應定期接受大腸癌篩查,包括驗大便及大腸鏡等。
大便隱血測試與照大腸鏡檢查分別
房醫生表示,大便隱血測試與照大腸鏡各有好處,大便隱血測試是非入侵性,檢查較方便,惟測試只限於有否患上大腸癌,較難判斷有沒有瘜肉問題;而後者直接看見腸道有沒有腫瘤或瘜肉問題,同步進行切除瘜肉及抽取組織樣本作化驗。不過檢查前需要戒口,前一晚需喝洗腸劑等。